〈0502台股盤前〉觀望2因素預期量縮震盪 上檔月線季線雙壓
〈台股盤前〉觀望2因素預期量縮震盪 上檔月線季線雙壓。(鉅亨網資料照)
台股上週收在 15579.18 點,單週下跌 23.81 點,時序進入台股 5 月天,由於美國聯準會 (Fed) 將於 3 日召開利率決策會,
又有超微、高通、蘋果等大廠陸續公布財報,預期短線大盤偏向量縮區間震盪。
外資 4 月大賣台股逾 500 億元,拖累大盤月線收黑,失守季線關卡,短線月線 15743 點及季線都是壓力區。
〈台股盤前〉觀望2因素預期量縮震盪 上檔月線季線雙壓。(鉅亨網資料照)
台股上週收在 15579.18 點,單週下跌 23.81 點,時序進入台股 5 月天,由於美國聯準會 (Fed) 將於 3 日召開利率決策會,
又有超微、高通、蘋果等大廠陸續公布財報,預期短線大盤偏向量縮區間震盪。
外資 4 月大賣台股逾 500 億元,拖累大盤月線收黑,失守季線關卡,短線月線 15743 點及季線都是壓力區。
台股盤前要聞。(圖:shutterstock)
台股盤前要聞。(圖:shutterstock)
關注台股盤前要聞重點,台股昨天重挫 256 點,摜破季線,外資大舉提款逾 200 億元,台積電股價失守 500 元大關,盤面剩下八千金;
精密電阻廠光頡 (3624-TW) 營運報佳音,韓系電動車客戶需求優預期,全年出貨目標不僅已提前達陣,更持續追加訂單。以下是今 (26) 日必看重要財經新聞。
台股昨 (25) 日震盪走低,高價股殺聲隆隆,盤面上剩下八千金,台積電失守 500 元大關,金融、傳產也倒成一片,大盤急殺摜破季線支撐,
終場重挫 256.14 點,收在 15370.73 點,下探 1 個多月新低。外資大舉提款 202 億元,三大法人聯手賣超 257.77 億元。閱讀全文...
精密電阻廠光頡 (3624-TW) 營運報佳音,韓系電動車客戶需求優預期,全年出貨目標不僅已提前達陣,更持續追加訂單,該客戶今年出貨金額估較去年成長 5-6 倍,
台股盤前要聞。(圖:shutterstock)
本週操盤筆記:重量級科技股財報、美3月PCE通膨、日本央行決策 (圖:REUTERS/TPG)
台股盤前要聞。(圖:REUTERS/TPG)
台股盤前要聞。(圖:REUTERS/TPG)
台股盤前要聞。(圖:shutterstock)
關注台股盤前要聞重點,金管會公布,上市櫃去年從大陸匯回資金達 1144 億元,為 2013 年統計以來新高;群創董事會決議不派發股利,擬辦理現金減資 47.78 億元,
每股退還股東 0.5 元。以下是今 (19) 日必看重要財經新聞。
金管會昨 (18) 日公布國內上市櫃公司去 (2022) 年度海外及大陸投資情形,上市櫃去年從大陸匯回資金達 1144 億元,為 2013 年統計以來歷史新高,
證期局副局長張子敏說明,主要是發股利、資金運用考量。閱讀全文...
台股盤前要聞。(圖:shutterstock)
關注台股盤前要聞重點,台廠積極擴大海外布局,廣達將投資逾 15 億元赴越南設廠,而製鞋廠寶成也將斥資 2.76 億美元赴印度設廠;
兆豐金將動用未分配盈餘配發股利,每股擬配發 1.24 元現金股息、0.08 元股票股利,配發率 100% 創史上新高。以下是今 (18) 日必看重要財經新聞。
美中貿易戰、科技戰驅動各大廠商建立第三生產基地,電子代工廠也不例外,廣達 (2382-TW) 昨 (17) 日宣布,將投資 5000 萬美元 (約新台幣 15.23 億元) 赴越南設廠,
這是除泰國廠以外,其在東南亞的第二座生產基地。閱讀全文...
本週操盤筆記:特斯拉Netflix財報、Fed褐皮書和多位官員談話、中國Q1 GDP (圖:REUTERS/TPG)
本周重點國際財經大事包含:特斯拉、Netflix、IBM、艾斯摩爾等重磅科技股財報,聯準會 (Fed) 褐皮書與美國房市數據,
投資人還將專注多位 Fed 官員對於經濟前景的看法。除了主要經濟體採購經理人指數 (PMI) 以外,中國也將公布第一季國內生產毛額 (GDP) 在內等經濟數據。
銀行股財報持續出爐 特斯拉、Netflix 為科技股財報季揭開序幕
繼摩根大通 (JPM-US)、花旗 (C-US) 與富國銀行 (WFC-US) 上周公布業績優於預期後,投資人繼續關注本周登場的摩根士丹利、美銀、高盛等大型銀行財報。
M&T Bank(MTB-US)、KeyCorp(KEY-US)、Truist Financial Corp(TFC-US) 以及 Republic First Bancorp(FRBK-US)等區域銀行財報也備受矚目。
一年一度的股民小確幸時光又來了!各上市櫃公司陸續公布2023年的股東會紀念品 ,手中有持股的股東別錯過領股東紀念品的機會,
根據最新盤點,多數公司都發放「實用類」紀念品,包括燜燒罐、碗組、白米、珪藻土洗漱墊等,在現下物價持續飆漲的時代,股東會紀念品確實好用又省荷包。
日前聯電(2303)股東會紀念品曝光,今年聯電與本土知名漫畫IP貓貓蟲咖波合作,推出咖波貓UMC聯名款愛地球碗組,
其中包裝紙盒還可再利用製成撲滿,極具創意巧思的設計,在網上討論度爆表。
台股盤前要聞。(圖:shutterstock)
關注台股盤前要聞重點,14 家上市金控第一季獲利出爐,合計 778 億元,年減近 5 成;鴻海 Model C 預計第四季量產,
每年將推出 1-2 款新款電動車,價格鎖定 3 萬美元內的市場。以下是今 (13) 日必看重要財經新聞。
14 家上市金控獲利出爐,儘管股債回穩,但受去 (2022) 年高基期影響,今 (2023) 年第 1 季稅後純益 778.09 億元,仍較去 (2022) 年同期大減 47%,
其中富邦金 (2881-TW) 單月、首季與每股 EPS 全都排名第一拿下三冠王寶座,新光金 (2888-TW) 則是唯一虧損的金控。閱讀全文...
台股盤前要聞。(圖:shutterstock)
關注台股盤前要聞重點,3 月出口值寫下連 7 黑,首季年減近 2 成,跌破千億美元大關,為金融海嘯以來最大跌幅,預估第 4 季才有機會轉正;
台塑四寶公布第一季營收 3856.58 億元,稅後純益 68.87 億元,較去年第四季由虧轉盈,僅台化小虧。以下是今 (12) 日必看重要財經新聞。
財政部昨 (11) 日公布 3 月進出口統計,3 月出口值 352 億美元、年減 19.1%,連續 7 個月負成長,統計前 3 月出口值 977.5 億美元,
不僅是 2021 年第 1 季以來首次出現單季出口值不到 1000 億美元,而年減幅 19.2%,其跌幅度也是金融海嘯以來同期最大,預估要到第 4 季才有機會轉正。閱讀全文...
台股盤前要聞。(圖:shutterstock)
關注台股盤前要聞重點,半導體大廠 3 月營收相繼出爐,台積電達 1454.08 億元,月減 10.9%,探近 17 個月低點,第一季營收 5086.33 億元,
低於財測預期;聯發科 3 月營收則為 429.58 億元,月增 41.73%,第一季營收 956.52 億元,下探 11 季低點。以下是今 (11) 日必看重要財經新聞。
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 (2330-TW)(TSM-US) 昨 (10) 日公告 3 月營收 1454.08 億元,月減 10.9%,年減 15.4%,為近 17 個月低點;
第一季營收 5086.33 億元,季減 18.7%,年增 3.6%,為歷年同期新高,但低於財測預期。閱讀全文...
本週操盤筆記:美國財報季開啟 金融股打頭陣(圖:shutterstock)
美股財報季將於本週拉開帷幕,大型銀行和金融機構將發布報告,包括摩根大通、富國銀行、花旗集團、貝萊德和 PNC 金融服務公司等。
經濟數據部分,美國 3 月份的消費者價格指數 (CPI) 和生產者價格指數 (PPI) 都會在本週公布。聯準會還將於週三公布前次會議紀要。
同樣在本週,國際貨幣基金 (IMF) 和世界銀行將從周一開始在華盛頓特區舉行 2023 年春季會議。
1. 金融業財報
台股盤前要聞。(圖:shutterstock)
關注台股盤前要聞重點,金管會表示,富邦產、中信產、新安東京海上、兆豐產及和泰 5 家產險資本嚴重不足,今年半年報之前,
都需提出增資及財業務改善計畫;鴻海旗下鴻騰精密科技公告注資新加坡全資子公司約 4 億美元,啟動擴大全球服務計畫。以下是今 (7) 日必看重要財經新聞。
去 (2022) 年保險業深受防疫險理賠與金融市場劇烈波動所苦,也讓財務指標拉警報,金管會昨 (6) 日公布,國內共有 7 家保險公司資本不足已達預警門檻,
包括:三商壽 (2867-TW)、宏泰人壽 2 家壽險,以及富邦產、中信產、新安東京海上、兆豐產、和泰等 5 家產險,且這 5 家產險已達「資本嚴重不足」,
今年半年報之前,都需立即增資。閱讀全文...
台股盤前要聞。(圖:shutterstock)
關注台股盤前要聞重點,鴻海首季營收 1.46 兆元,季減 25.26%、年增 3.87%,創同期新高,符合公司預期;大立光 3 月營收 33.09 億元,月增 28.98%、年減 11.91%,
也符合預期,但估 4 月拉貨動能將下滑。以下是今 (6) 日必看重要財經新聞。
鴻海 (2317-TW) 昨 (5) 日公告 3 月營收 4002.93 億元,月減 0.43%,年減 21.11%;第一季營收 1.46 兆元,季減 25.26%、年增 3.87%,創同期新高,符合公司預期。閱讀全文...
大立光 (3008-TW) 昨 (5) 日公布 2023 年 3 月營收爲 33.09 億元,在工作天數增加同時,較 2 月成長 28.98%,年減 11.91%,單月營收創今年新高,也符合預期,